1.1. OSI七层模型
- 来源
OSI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),即开放式系统互联。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,是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。 七层模型划分
ISO开放互联系统参考模型:(下3层主要任务数据通信,上3层主要任务数据处理)物理层:
- 参考模型的最低层
- 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,实现比特流的传输
- 物理层常用的传输介质:集线器、中继器、调制解调器、网线、双绞线、同轴电缆
- 数据链路层:
- 介质访问控制(MAC)和逻辑链路控制(LLC)
- 通过各种控制协议,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、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
- 通过差错控制,流量控制,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,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
- 网络层
- 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,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
- IP选址,路由选择
-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,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
- 路由算法: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时,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,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择最佳路径,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
- 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,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
- IP协议层
- 传输层
- 建立,管理,维护端到端的连接
- 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接口和桥梁,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
- 该层常见的协议有TCP/IP中的TCP协议、Novell网络中的SPX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/NetBEUI协议
- 提供建立、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的功能。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“面向连接”和“面向无连接”的两种服务
- 用户数据协议 UDP(User Datagram Protocol)--提供无连接的,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(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)
- 会话层
- 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,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和维护。
- 当建立会话时,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。而这些地址与MAC(介质访问控制子层)地址或网络层的逻辑地址不同,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,更便于用户记忆。域名(DN)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
- 表示层
- 数据格式转换,数据加密
- 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,对各种语法赋予相应的含义,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。
- 压缩和解压缩: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,这一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
- 应用层
- 参考模型的最高层
- 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,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 - 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不同的应用层协议,(HTTP,HTTPS,FTP,POP3、SMTP)文件服务、目录服务、文件传输服务(FTP)、远程登录服务(Telnet)、电子邮件服务(E-mail)、打印服务、安全服务、网络管理服务、数据库服务
如图,总结</br>